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

《中国历史文化课堂》小结(第23讲至第37讲)

  


✌新的学期开始了,加拿大经典文化教育基金会精彩的公益课程《中国历史文化课堂》继续进行中,主要面向在海外长大的对中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青少年朋友,欢迎家长一起学习!也欢迎大家邀请新朋友一起来参加!👏


本文记录的是每周三《中国历史文化课堂》的23-37课,请家长们来回顾一下上课内容吧!📖👉



中国历史文化课堂


2022.12.21 第三十七讲 

秦汉篇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世界,我们的语言被称为汉语,占中国人口96%的民族被称为汉族。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中亚、欧洲和南亚。


秦始皇可以说是雄才大略,秦朝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为什么秦朝十五年就亡国?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带领一批同样出身低微的部下却开创四百年大汉江山?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十室九空,汉初军力财力都极端匮乏,国家并未统一,又面临匈奴威胁。然而刘邦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大秦国百万雄师,敌不过揭竿而起的农民,老百姓才是决定江山兴亡的“水”。







为了恢复民生,刘邦定下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减少税赋和徭役,鼓励农耕。他同时把管理国家具体事物的权利赋予丞相,实现君相分权;他启用儒生,恢复君臣礼法,很快建立了稳定有序的政府体制。在具体国家管理上,他实行拿来主义,法家、儒家、黄老一起使用,因时而变。和匈奴他采用和亲安抚政策,尽量避免大规模战争。刘邦的这些措施,都成为汉初七十年的基本国策。





刘邦出生平民,非常担心功臣造反,因此他采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方法,处死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大批异姓王,并大封刘姓亲族为王,试图用刘家血缘来巩固政权,这也为后来的七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刘邦是第一个平民天子,他善于用人,关心民生,终于逆袭成功建立汉朝。在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做“大风歌”,展现出一代雄才的气概。他在汉朝建立后七年就去世了,却打造了大汉四百年天下的整体框架,为中华民族历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文物展示




思考题:
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2.14 第三十六讲 

秦汉篇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然而攻进咸阳,灭亡秦朝的却是刘邦。刘邦用张良计策,避开秦军主力,直取关中。秦子婴投降。刘邦采纳萧何建议,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严刑酷法,并把军队驻扎在咸阳以外,派兵驻守函谷关。


项羽率大军抵达函谷关,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大怒,挥兵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的队伍。刘邦用张良计,带亲兵数十人去见项羽,表明自己绝无二心,骗取了项羽的信任。然而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是个危险人物,在鸿门宴上屡次想杀掉刘邦,刘邦都化险为夷,机智逃脱。项羽分封天下,把刘邦赶到汉中做汉王,自己封西楚霸王,并诛杀子婴全族,放火烧毁咸阳,带兵东进,准备回去光宗耀祖。


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东进,迅速占领关中,并派韩信东进,收服项羽分封的各地诸侯。从而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项羽的军队能征善战,屡次杀得刘邦狼狈逃窜。然而萧何镇守关中,源源不断的为刘邦提供粮草兵援。韩信战无不胜,收复了东方主要诸侯国。张良出奇策,策反英布、彭越。并劝刘邦封摇摆不定的韩信为齐王。终于反败为胜,在垓下围住项羽的军队。当日夜晚,汉军命战俘唱起楚地歌谣,楚军官兵听到四面楚歌,误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爱姬虞姬自杀,项羽率八百骑突围,在乌江边,项羽自觉英雄末路,无颜见江东父老,挥剑自刎。



项羽和虞姬的故事霸王别姬广为流传,被改编成电影,京剧。在京剧《霸王别姬》中,项羽的花脸形象深入人心,虞姬的忠贞不渝感动世人,“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节让人唏嘘。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文学手法记录了这些故事,至今读来栩栩如生。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2.07 第三十五讲 

秦汉篇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术,五次巡游天下。最后一次出游在路上病重,下诏让在北方防御匈奴的太子扶苏继位。然而诏书被宦官赵高截下,他和随秦始皇一起出游的二儿子胡亥,丞相李斯篡改诏书,改为赐死扶苏,并秘不发丧。扶苏死后,他们才宣布秦始皇死讯,并矫诏拥立胡亥,是为秦二世。



赵高野心勃勃,欲大权独揽,又设计陷害李斯,致李斯全家被处以极刑。他又用指鹿为马的方式,打击不忠于他的大臣。最后他还想自己当皇帝,逼死二世胡亥,改立子婴。子婴用计杀掉赵高,但是此时大势已去,四十多天后,刘邦兵临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秦朝的暴政终于导致了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09年,二世登基第一年,陈胜、吴广率领戍卒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响亮的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虽然起义很快失败,但是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自小好习兵书、武艺,力能举鼎。他跟随叔父起兵反秦,叔父死后,他在巨鹿之战以不到五万精兵大败秦军30万精锐,最终逼得秦国大将章邯投降,全歼秦军主力,威震各路反秦队伍,被称为西楚霸王。项羽因此威名远播,但是也使得他目空一切,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刘邦原是一个小吏,好交朋友。他起兵反秦,一开始只是起义军中的一股小力量,但是他豁达大度,用人不疑,善听建议,很快吸引了很多人才投奔,其中功劳最大的三位是萧何、张良、韩信。萧何也是小吏,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熟悉文书律法,为人稳重,忙前忙后,是刘邦的大总管。张良从隐士黄石老人那里学得兵书,善出奇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为刘邦订下夺取天下大计。韩信则是谙熟战争之术,甘受胯下之辱而求鸿鹄之志,百战百胜。此三人杰,刘邦的才能不如他们,却能信而用之,终得天下。




课后作业:
秦始皇统一天下,武力威震四海,为什么这么快就灭亡了?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1.30 第三十四讲 

秦汉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国历史文化课堂进入秦汉篇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炎帝、尧舜禹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已经前进了二千多年。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势已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强大的秦国军队继续向北,向南扩展疆土,北到朝鲜,南到越南,其疆域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成就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自封为“始皇帝”,其后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秦始皇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度,将天下划分成郡县,官员统一由中央政府委派,不得世袭,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成为秦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主要政治制度。他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马车宽度,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他在战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秦长城,将匈奴的威胁挡在长城以外,并移民河套地区。这些措施为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秦始皇也以残暴著称,他崇信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理天下。他将各国史书,诸子百家书籍搜集焚烧,希望在思想上控制人民,并坑杀儒生,史称”焚书坑儒“。他兴建绵延百里的阿房宫和为自己死后建设陵墓,动用民工数百万,稍有不从就灭门灭族,老百姓怨声载道。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为自己建造的巨大陵寝,而兵马俑是护卫他的卫队,他梦想着死后也要享受帝王的荣耀。然而秦朝灭亡后,兵马俑却默默的埋藏在地下,直到1974年被发现和发掘。超过八千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军人、陶马、青铜战车,青铜武器的地下军团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文物展示




课后作业:历史是人创造的,你有没有在学习中觉得自己也可以像舜、孔子、李冰那样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被后人永远怀念?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1.23 第三十三讲 


李冰治水



秦国攻占巴蜀后,派李冰为郡守。为了把成都平原变成良田沃土,李冰和儿子二郎决定建设都江堰,制服来自青藏高原的不羁的岷江,引水浇灌成都平原,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至今的水利工程。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情况下,李冰带领百姓们“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治宜”,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勇气,打通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通道,用人工筑堰分流洪水,制服了岷江这条不羁的巨龙,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300年来,都江堰一直默默的护佑着成都平原,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写照。而李冰父子因为建设这一造福万世的都江堰,为后人世世代代纪念膜拜。





荆轲刺秦王
秦国因为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其实力逐渐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后秦王嬴政开始攻灭六国。燕国太子丹为了避免亡国,请勇士荆轲以燕国使者献城名义出使秦国,伺机刺杀秦王。荆轲在为秦王展示燕国地图时,抽出藏在地图中的淬毒匕首刺向秦王,但是没有刺中。最后秦王击杀荆轲,并发兵灭燕。



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文物展示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1.16 第三十二讲 


五国攻齐和即墨之战
燕国曾被齐国入侵,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后,广募贤才,得名将乐毅。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攻击齐国。齐国大败,齐湣王被杀。乐毅在六个月内下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即墨、莒两个城池。乐毅攻击即墨不下,采取攻心战,三年多围而不攻,同时安抚齐国百姓,恢复秩序,希望齐人不战而降。齐国守将田单在燕昭王去世后,使用反间计,乐毅奔赵,新任大将骑劫强攻不下,反中了田单诈降之计。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并乘胜追击,收复全部国土。此次大战后,齐国国力江河日下,燕国也由盛转衰,两败俱伤,秦国却坐享其成,从此再无大国可以威胁到秦国。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国进攻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迎战,廉颇在长平修筑城壕,死守不出,希望拖垮秦军。两国倾举国之兵,80万军队在长平僵持一年多。秦国战线漫长,不得不征集百万农夫运送物资。赵国举国皆兵,农耕荒废,粮草匮乏,无以为继。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弃用廉颇,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换上战神白起,诱赵括倾巢出击。最后赵括被杀,40万赵军投降被全部坑埋。此战之后,赵国再无力量对抗秦国,即使是六国联合也只是苟延残喘。




邯郸之战,毛遂自荐,窃符救赵
长平之战后半年,秦国想出兵一举灭掉赵国,战神白起认为时机已过,拒绝领军。秦军围困赵国首都邯郸,遭到赵国军民顽强抵抗,一年多仍不能攻克,陷入僵局。赵国平原君带毛遂等门客到楚国,毛遂在楚王犹豫之际挺身而出,仗剑陈以大义,终于让楚王派兵10万救援赵国,毛遂自荐也因此名留青史。魏国也派兵10万救赵,但是因为秦国的威胁而不敢攻击秦军,危机时刻,魏国信陵君听从门客侯赢建议,通过魏王宠姬盗得领兵虎符,又带勇士朱亥击杀带军大将晋鄙,成功取得军权。最后魏楚军队大破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计划推迟了二十年。而战神白起因为拒绝领军,被秦王赐死,白起叹曰:赵卒数十万,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1.09 第三十一讲 


稷下学宫是齐国在临淄稷下设立的学宫,是有历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容纳各国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以尊宠之。”齐威王、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学者达千余人,邹衍、孟子、荀子,申不害等都曾在稷下讲学论辩。稷下学宫维持了150年之久,春秋战国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大碰撞的时代,产生的学派和著作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推行“仁政”理念,强调人性善,可以通过教育来扩充人的善,从而成为圣人。他的理念不为当时君王所接受。后潜心教学,著《孟子》,成为继承孔子思想的重要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



荀子三次担任稷下学宫校长,他也推崇儒学,却批评孟子的思想,他强调人性恶,主张通过教育来帮助人除恶向善。他是周礼文献的集大成者,希望通过礼法并行来匡正社会。由于他的思想比较驳杂,争议也较多。


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国家治理不能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国君要制定严刑峻法来让人畏惧,不敢犯法。同时人性都有贪婪妒忌自私等恶,就可以被国君利用,而国君要深藏不露,做到难以被臣子揣摩,这就是“术”。



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看透了战国上下皆争利的丑恶,追求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的个人身心自由,他的思想和儒家一起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战国时代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其规模和残酷都远超春秋。战国初期,魏国实力强大,四面征伐。魏国主将庞涓从学兵法于鬼谷子,战无不胜,诸国胆寒。但是庞涓陷害同在魏国的同门孙膑种下祸患。后孙膑逃到齐国,帮助齐宣王在援赵之战中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庞涓。孙膑又在若干年后援韩之战中以减灶之计使庞涓在马陵中伏,全歼魏军并杀掉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称雄。此次战争也说明人才的重要性,得一人得国,而失一人失国。





本次课也展示了几个战国文物。






课后活动:我们课上有“田忌赛马”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有学到什么智慧吗?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1.02 第三十讲 

商鞅变法、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七雄中最成功的改革。商鞅年轻时候学习法家思想,学成后投奔魏国,但是并未得到魏惠王赏识。此时,秦孝公为改变秦国落后于诸国的局面,广揽贤才。商鞅于是来到秦国,他先后用帝道、王道和霸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都不感兴趣。最后商鞅和秦孝公谈富国强兵之道,秦孝公和商鞅畅谈数日不倦,终于启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削弱宗室特权,奖励军功,建立户籍制度,制定严刑峻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大,消灭了周边数个小国,并击败魏国,夺取河西土地,打开了入主中原的门户,商鞅因此被封为商君。



但是商鞅的变法得罪了贵族势力,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罗织罪名杀害商鞅全族。

秦国继续按照商鞅的法家思想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之后,又一位人物来到了秦国,他叫苏秦。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希望凭所学游说秦王。彼时秦惠文王刚杀了商鞅,非常讨厌这些游说的人。



苏秦花光了所有的钱,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到家里。家里人见他落魄,也不给他好脸色。

但是苏秦并未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发愤读书,每晚读书困倦时便以锥刺大腿,让自己痛醒继续读书。




那时候秦国日益强大,其他六国惶恐不安。苏秦观察国际局势,决定游说赵国,燕国,推销合纵之道,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苏秦的游说正好切中六国痛处,六国于是结盟抗秦,攻击秦国,秦国震动。苏秦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而此时他的师弟张仪也闻风来投靠他,但是被苏秦冷淡,张仪愤愤不平。此时有人愿意出钱资助张仪前往秦国,于是张仪来到秦国。秦惠文王正为当初没有留下苏秦而懊恼,对张仪非常重视,和张仪商讨连横之策,破坏合纵。





这时候帮助张仪的人才告诉张仪,其实是苏秦故意刺激张仪来秦国,为的是通过合纵连横让各国都有所顾忌,从而让他们两人的地位更稳固。


苏秦的合纵让秦国十多年不敢进攻六国,后来苏秦被齐王杀死,张仪又离间楚国,联合齐国,合纵各国作鸟兽散。纵横家凭借口才和权谋,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搅动国际局势,成为战国一道独特的风景。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0.26 第二十九讲 

战国风云


春秋之后是战国,以三家分晋为标志,如果说春秋还强调以德服人,仁义礼让,到战国就荡然无存了。战国崇尚权谋,背信弃义,各国为了扩大地盘殊死搏斗,富国强兵成为国家最大目标。战国七个大国秦、楚、燕、齐、韩、赵、魏纷纷进行变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奖励军功,制定严刑峻法,抑制贵族,加强君主专制。邹忌、孙膑助齐国强大,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成为七雄之首。




七个大国之间战争不断,弱肉强食,战争规模非常庞大,交战双方往往动用几十万人参战,战胜一方会杀掉所有俘虏来削弱他国的军力。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参站人员超过百万。战争催生了吴起、孙膑、廉颇、白起这样的军事人才。战争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灾难。


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联合,时而斗争,给了“穷巷掘门”的贫寒士人以机会,他们以口舌之利,游说诸侯,合纵连横,要么劝六国合纵抗秦,要么劝秦国亲齐楚以分化六国,来谋求自己的功名富贵,出名的有公孙衍、苏秦、张仪之流。他们以自己的权辩之术,诡谲善变搅动战国局势,显赫一时。他们的得势,正是战国礼乐道德制度彻底崩坏的产物。


战国给了“士”这个阶层大展风采的机遇。各国当权者都意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大的价值,“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齐威王建稷下学宫,招纳诸子百家,道、儒、法、兵、农、名等齐聚一堂,多达千人,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国君还给很多学者上卿之位,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其他国家国君也礼贤下士,国君亲扫道路,迎接贤人,跪请治国之策,和贤人同吃同处的事迹屡见不鲜。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也招纳上千士人汇集门下做门客,成为战国风云人物。但是大部分士人并没有救天下于水火之心,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智慧来换取财富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战国农业大规模使用铁器和耕牛,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城市也繁荣起来,各国都城都是人口密集,商业发达,也涌现了很多商业奇才,他们通过在各国之间转运商品致富,并利用自己的财富谋求政治地位,在战国舞台上呼风唤雨。



战国,在诸侯无休无止的斗争中,却始终有着为天下建立一个统一政权的目标。夏商周的发展统一了中国的文字,文化、制度,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自我凝聚力,战国七雄们不自觉的成为这个凝聚力的推手,在一片纷乱中,未来的大一统王朝正在孕育,如旭日东升,即将喷薄而出。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0.19 第二十八讲 

“孔子的晚年,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鲁国当权者季桓子去世时,告诉儿子季康子要请回孔子。季康子却受小人挑拨,只召孔子弟子冉有回去做官。孔子非常高兴弟子可以发挥所长,在送冉有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鲁国深深的思念。冉有很快展现出不一般的政治军事才能,促使季康子请孔子回国。

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回到了家乡。此时的鲁国,比十四年前更加凋落,季康子和鲁哀公也不能理解孔子的主张,孔子的妻子和儿子也相继去世。


然而,经过十四年游历考验的孔子在个人修养上再上一层楼,他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志道求仁、克己复礼、锲而不舍,其所学完全内化、知行合一、润物无声,入圣人之境。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多,孔子抓紧一切时间教育弟子。相传孔子弟子达三千之多,学生们从各国赶来,在孔子居住的曲阜阙里结庐而居、箪食瓢饮,如饥似渴地学习切磋,贤者七十二人。

在孔子去世后,很多弟子继孔子之志,传播孔子所教。孔子又抓紧时间整理诗书礼乐经典,编写《春秋》。在此期间,孔子爱徒子路、颜回相继过世,给孔子很大打击。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重,他为不能挽救这个世道喟叹而歌、潸然泪下,七日后辞世。弟子们悲痛欲绝,在孔子墓前守孝三年,相泣而别,子贡独守孝六年。


之后,孔子弟子们讲学授徒,再传弟子们闻孔子之教言,欲观孔子之风范,每每到阙里结庐而居,交流切磋,百年不绝,并合力将各自老师所讲述孔子之言行总结成册,是为《论语》。


三百多年后,青年司马迁游历曲阜,观夫子庙,看到士人们仍然结庐而居,他久久不能离去,感慨到,天子君王荣华显贵,不过当世而已,死后谁还记得。孔子贫寒布衣,却为读书人世代楷模,古代六艺没有孔子哪里还在,孔子是第一圣人啊。



后来司马迁获罪入狱,将受宫刑大耻,欲自尽以洁其身。但是想到孔子那样的圣人们无不是忍辱负重而利后世。他因此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句,要为理想而甘受凌辱,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伟大的史书。


孔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可以通过修养自己达到的德性高度,他首推“好学”为提高自身的途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学的不是知识技能、记问之学,不是谋生立业扬名之学,而是“文、行、忠、信”的修身之学。

他谦虚地向每个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好学”必要“立志”。人一生要立志追求“道”,以身立道,非以道谋身,“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称那些志道向道、有着良好德行的人为君子,并认为君子心怀仁德、光明磊落、弘大刚毅,经常处于快乐之中,和小人心怀私利、患得患失、常常忧虑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激励了一代代士人以修齐治平为志向,宋代范仲淹写下“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0.12 第二十七讲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从齐国回来后,安心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学生。他可能是第一个以老师为职业的人,后人称他为至圣先师。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学生中有贵族、有“士”、有手工业者、有商人、有“野人”,很多人出身贫贱。学生来学习的目的也不一样,而孔子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收取微薄的拜师礼,却倾囊以授。来和孔子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孔子家附近结庐而居,吃着简陋的食物,如饥似渴地吸收孔子的智慧。



孔子不仅无私传授、诲人不倦,他也时刻以仁心对待学生。对于生病的学生,他出钱出药;对于因故去世的外地学生,他购置棺椁、料理丧事。孔子的弟子越来越多,弟子们对孔子像父亲一样亲近。五十岁的时候,孔子说,我已经知道老天给我的使命,就是让我来把自尧舜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周的礼乐之道传承下去。


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鲁国三家大夫终于打败了阳虎,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决定启用孔子。孔子非常自信地说:我管理政事,一年就有效果,三年就大变样。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各国的诸侯都来学习孔子的管理方法。孔子被升为大司寇后,在外交中维护了鲁国尊严,内政做到了路不拾遗、民知礼义、市不二价、官员不贪。最后孔子推动鲁定公堕三都,拆毁三家大夫封地的城墙,重建国君权威。


但是执政的季桓子感觉孔子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借齐国馈赠女乐的事情,冷落孔子,祭祀的祭肉也不分给孔子。孔子被迫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旅程,跟随他的还有十几个忠心耿耿的弟子。那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


孔子周游列国,依然希望能够从政挽救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但是春秋时代的国君要么希望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要么饱食终日、放僻邪侈、无所不为,没人听得进孔子的主张。在游历中,孔子和弟子们多次遇险,被围困攻击,颠沛流离,被人们称为丧家之犬。但孔子的志向从未动摇,行止未有一毫改变,即使被围困绝粮数日,他依然弦歌不辍、讲学不断,为弟子树立了真正君子的风范。



面对别人的嘲讽和不理解,孔子六十岁的时候说,我听到什么都不觉得逆耳,我能够以我之“仁”来充分了解他们的观点,有机会还可以引导他们向上。


有很多隐士觉得孔子在做无用功,劝他隐居,可孔子觉得自己是大众的一员,要尽一份道义责任,不愿放弃理想而独善其身。站在黄河边,他对弟子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他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志气。

课后活动: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觉得孔子是大丈夫吗?为什么?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你可以试着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10.05 第二十六讲 

“试图拯救时代的伟人之一 孔子”

春秋时代试图拯救时代的伟人中,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构建东亚社会伦理,推动西方启蒙运动。

孔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但孔子并不是因为著述了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而成为圣人,也不是展现了神明般的神奇能力,他只是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后人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孔子是伟大的理想家,他试图以“仁”、“礼”挽救社会、挽救人心,死而后已。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孔子写《孔子世家》,将孔子和国君并列,而孔子地位一直上升,最终超过了所有世俗的皇帝。孔子的一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他所推崇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律成为中国社会绵延发展的基石。

孔子祖先是宋国国君,父亲叔梁纥是“士”,勇武过人,但生的大儿子是个残疾,又有很多女儿。为了生一个健康的男孩继承家业,他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生了孔子,取名孔丘。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失去了依靠的母亲,带着孔子从昌平搬到鲁国都城曲阜,艰难地抚育孔子。

孔子小时候就帮助母亲做很多粗活,做饭、砍柴、赶车等(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是周礼制的设计师,周的礼书、诗书大量保存在鲁国都城,而且鲁国为贵族子弟提供免费教育,让童年的孔子得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艰苦的童年磨练了孔子,他学习刻苦,也喜欢学习,在十五岁时候就立下志向,要一辈子学习,做学生,学习周公,恢复周公的“礼”。

十七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去世了,我相信她给予了孔子无限的爱和鞭策,让孔子可以成长为一位伟人。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娶了妻,二十岁生了儿子孔鲤。

贫贱的孔子被贵族蔑视,不能参加宴请士的宴席。为了谋生,孔子管过粮仓、管过牛羊、监理贵族家的工程。虽然胸怀大志,但孔子从不轻视低贱的工作,他尽忠职守,同时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孔子还向不同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十岁的时候,孔子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完全确立。他学问日益渊博,开始有很多人向他学习,既有贵族也有贩夫走卒,孔子一视同仁,开“有教无类”之先河。


三十五岁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三家大夫驱逐了鲁昭公,孔子追随鲁昭公来到齐国。他见到齐景公,并针对齐国大夫专权的局面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一针见血。然而齐景公受制于卿大夫,不能用孔子,孔子在齐国生命也受到威胁,只好回到鲁国。


四十岁的时候,孔子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完全通达地用“仁”、“礼”的思想来洞察政治社会问题,指导人生而没有疑惑了。鲁昭公死于齐国,三家大夫立鲁定公,季孙氏专政,而季氏家臣阳虎控制了季孙氏,陪臣执国政。

阳虎试图请孔子从政,但孔子理想是恢复礼制,拒绝了阳虎,专心在家里教学,学习诗书礼乐,他的弟子越来越多。

课后活动:
老子、墨子、孔子为天下社会思考,但他们又不是国君和贵族,你觉得他们是傻瓜还是聪明人?为什么?孔子立志一辈子学习,他学的是什么?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09.28 第二十五讲 

“三家分晋,田齐代姜,周朝衰弱;老子,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

诸侯争霸以力假仁,诸侯内部卿大夫争权,上下交争利,终于导致了西周宗法礼制的全面崩溃。


周的姬姓宗室——晋国,几个卿大夫斗来斗去,最后胜出的三个卿大夫将晋国分割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

而之后齐国卿大夫田氏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天子的承认,灭亡了姜子牙建立的姜齐,建立田齐。

姬姓晋国的分裂和姜姓齐国的结束,代表着周朝宗室力量彻底的衰微。强国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弱国朝不保夕,苟延残喘,东周从春秋时代进入到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不光是贵族试图维持社会秩序,也涌现了几个试图拯救时代的伟人,他们无权无势,却有着拯救社会的理想。最有名的有老子、墨子和孔子。


老子是周国史官,饱读诗书,他看到诸侯贵族为了利益权利争斗不息,而自己身处乱世也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选择隐居避世。相传他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骑一青牛成仙而去。老子不能忘情于这个时代,在《道德经》里他指出私欲是乱的根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希望君主修养自己,做到无私无欲,无为而治。他的理想是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上古社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西汉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开大汉四百年天下。


墨子,春秋晚期人,是一个工匠,却学识渊博,相传他受过墨刑,因此被称为墨子。墨子和老子不同,他积极地通过自己的行动试图使天下太平。他认为人们争斗的原因是贪和不均,而这些是人与人之间不能相爱产生的。人只知道爱自己,不知道爱别人;国君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知道爱别人的国家。如果人们全都平等相爱,就全都得利。既然相爱,则必然不会互相攻伐。墨子不仅提出理想,他还坚定地去实现它。墨家的弟子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扶危济困,帮助弱小国家抵抗强国入侵。虽然墨家思想因为过于理想化而难于实行,但是由于墨家弟子们来自于手工业者和穷苦平民,出现了很多能工巧匠和勇士,因此在战国时期墨家弟子颇受青睐。墨家思想在中国底层手工业者和农民中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朝。


孔子,至圣先师,出身卑微,少多鄙事,却谋道不谋食,心怀天下。
孔子一心想要恢复周朝礼制,实现天下归仁。

今天正好是孔子诞辰日,谢谢春明老师制作的PPT!

愿大家都能从志向高远的孔子身上学习到智慧、仁爱和勇气!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陈梅、沈春明


2022.09.21 第二十四讲 
复习暑假前的内容


2022.09.14 第二十三讲 
复习暑假前的内容




2024春季班课堂笔记 ---4 月27日(第十三次课)

  大家好!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这最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基金会春季国学班也开始啦! 本文记录的是我们基金会2024春季国学周末班各个课堂的第13次课,请家长们来回顾一下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上课内容吧!📖👉 国学启蒙班 今天 教师:程俐 孙玫 国学养正班   今天 主教老师: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