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星期一

《先秦文化经典导读》之《字字句句解论语》小结(第59至65 讲)2025春季始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学了2500年,用到现在和未来的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

它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因代码,破解它就是认识自己。

 它飞针走线,穿越了中国社会,深深嵌入中国人的生活。

 它创造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观。

《论语》帮助我们温故知新,寻找精神滋养,积极应对人生挑战。


✌《字字句句解论语》本学期从《阳货第十七》第八章开始,欢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也欢迎大家邀请新朋友一起来参加,一起来领略经典之美、体悟经典的智慧!👏

本文记录的是每周三《先秦文化经典导读》之《字字句句解论语》的第六十五讲,请家长们来回顾一下上课内容吧!📖👉


2025.3.6 第六十五讲小结

《子张第十九》 论语最后一课

1. 周朝文武周公承尧舜夏商之文化,礼乐兴邦,华夏始成,郁郁乎文哉,到孔子时虽然过去了五百多年,但流风仍在,并没有堕落于地,散失殆尽。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孔子向今之大德学习,上追古圣先贤,天地万物皆可为师,集大成,振木铎,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


2. 小人不知天命而无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能入圣人之门者有几人?入了门去,方见得人生另有一至高境界,乃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向。


3.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正道衰微,华夏古文化之大厦面临崩塌。孔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整理六经,著春秋,效学周公,上述尧舜禹汤文武。无孔子,孔子之前两千多年之华夏文化,古圣先贤,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一样黯淡无光。孔子又开平民教育之端,诲人不倦,将文化下移,点亮千千万万士人之心灯,播撒中华道德文化种子于华夏。“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正如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一般,照亮千古。



4. 《论语》是一部人生宝典,初读零散无章,多读方见其智慧,涵泳久之乃见孔子其行其言,无不宛然现前。汉司马迁访孔子故居,感慨中国之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孔子,激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志向。后司马迁受宫刑,忍辱偷生,定要活得“重于泰山”,续《春秋》,完成《史记》,名留青史,为中华文化留下瑰宝。宋张载读孔孟,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欲知人何以为人,何以处己,何以处人,何以处世,读《论语》必大有裨益。




5. 问题和思考:

• 分享一下你是如何读《论语》的。
• 《论语》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2025.2.26 第六十四讲小结

《子张第十九》

1. 子夏是实干家,不会一上来就教学生高深的道理,而是从基本的洒扫应对进退来教,下学而上达。

2. 学习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社会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终身学习。


3. 丧礼的关键是内心的真情能得到恰当的宣泄,对死者表达足够的追思和敬意。

4. 孔子的学生之间,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坦诚忠告才是以友辅仁之道。


5. 人一般不会任由情感随意宣泄,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为父母居丧的时候。


6. 在上位的人胡作非为,离开正道,百姓才会以身试法。依法正确量刑,还应当哀怜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7. 君子憎恨身处低下的处境,使天下的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8.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9. 问题和思考:

• 你如何理解洒扫应对进退之学和成就君子之道的关系?

• 如何更好的改正过失,不断提高自己?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2025.2.19 第六十三讲小结

《子张第十九》

这一篇纪录了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的言论,可以看到弟子虽都从孔子学习,却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可以看到孔子去世后对于孔子的褒贬。

1. 危急关头可以舍生取义,见到利益首先想到道义,对于一般人是很高的要求,对于士来说是基本要求。

2. 小义小善不加充实发展的话,一定是为善不终,半途而废。信道之心虽可贵,但如果不笃实坚定,怀疑动摇也走不远,最终归于平庸。那一点点向道行德的种子,如同夏日融冰,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3. 人分三教九流,贤与不贤、君子小人都有。君子与人交往,要能够尊重贤者,接纳大众,不但力挺好人,而且对于能力差点的人也要接纳包容。

4. 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君子之道不可偏于文献学习,而要注意切己上身的实践,不可做书呆子。

5. 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月都不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温故知新,就是好学之人。

6. 一个学为君子的人,也要像工匠一样,通过每天不断的学习,应用来领悟、理解、掌握、实践道义。

7. 不掩饰错误和过失,说明一个人的内心坦诚,这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而善于改过,则是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善于学习,是不是能够进步的最基本的尺度。

8.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变:远远望去,他的样子严肃可敬;与他接近则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格不苟。

9. 和人建立信任后再去批评劝说别人,别人才能理解你的诚意。

10. 作为一个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该把握大节、坚持原则、有自己的底线,但也不必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11. 子夏是实干家,不会一上来就教学生高深的道理,而是从基本的洒扫应对进退教,来下学而上达。


12. 问题和思考:

• 你对于子夏说的不拘小节如何看?

• 子夏交友谨慎,子张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两种交友方式你怎么看?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2025.2.5 第六十二讲小结

《微子第十八》

1. 柳下惠是孔子欣赏的贤人,他正直仁爱,行事坦荡,拿得起放得下,还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

2. 孔子深知齐国国家的危险是大夫专权,民风奢侈,因此提出用“礼”和“节俭”来对治,可谓对症下药。可惜齐景公不能用,最后孔子还是回到鲁国。

3. 孔子治理鲁国,鲁国大治。可惜鲁国国君和季孙氏对孔子的理想并不感兴趣,只想苟安享乐,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4. 春秋之时,眼见天下滔滔,各国政治混乱,有些士人、读书人就采取了避世的方式,远离政治,隐于江湖,明哲保身。他们果于忘世,往而不返,对于像孔子这样汲汲入世,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5. 孔子和隐士志向不同,他很失落地说:“人是不可以和鸟兽一起生活的,我不是一个人吗?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会努力改变它了。”



6. 孔子认为,洁身自好、隐居山野是小道小义。既然知道遵守父子人伦,却抛弃君臣之大伦,这能说得通吗?君子出来做事、做官,不是为了个人自己,而是为了推行道义,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这是初心,至于行得通行不通,不在话下。其实我们是心里早有精神准备的。但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勉力去做,不会只顾个人洁身自好,隐居山野。


7. 问题和思考

• 你如何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出世和入世是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2025.1.22 第六十一讲小结

《阳货第十七》

1. 一个人整日吃了睡,睡了吃,没有积极的人生追求和想法,甚至连爱好(比如下棋)都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谁还拿他有啥办法呢?混日子的人,往往还自以为是,对积极学习上进的人冷嘲热讽。

2. 勇敢必须要和礼、义结合才可以成为美德。见义勇为,见不义而勇不为。

3. 君子之恶,皆在不好的德行。孔子憎恶讲人坏话、谄媚、勇而无礼、顽固不化的人。子贡憎恶抄袭别人当作自己学问的人,傲慢无礼却觉得是勇敢的人,揭发别人隐私却标榜直率的人。

4. 对待那些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要既有威严,又有慈爱。所谓距离产生美,让人望之俨然,靠近却感到温暖。

5. 时时改过迁善,朝闻道,夕死可以,任何时候都不晚。

《微子第十八》

6. 微子是商纣王兄长,看到纣王无道,为延续血脉,带着商朝礼器离去,后被周封于宋,也是孔子先祖。箕子是纣王叔父,劝谏纣王被囚禁,装疯卖傻得以生存,周灭商后,传建国朝鲜。比干是纣王叔父,强谏纣王,被剜心而死,是林姓始祖。孔子认为三个人都称得上“仁”。

7. 问题和思考:

•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强调“义以为上”,这个“义”是指什么?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2025.1.15 第六十讲小结

《阳货第十七》

1. 学习君子之道是为了内化为自己的品行。如果只是耳闻口说,不过欲博人眼球罢了,不仅于身心无益,反而有害德行的传播。

2. 没有品行的人被称为鄙夫。他贪图名利,行为卑鄙。为追求名利、保住名利,无所不用其极,整天患得患失,于己有损,于国有大害。

3. 张狂而没有道德原则,固执己见而对人忿怒乖戾,装老实而内心狡诈,当今社会上此类人亦甚多。暂时做不到君子,就做真正的狂者、狷者,不同流合污,勇于捍卫道德。

4. 一个人花言巧语、满脸堆笑,他身上的仁恐怕就很少了。

5. 紫色夺朱色,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都是因为开始时不以规矩,不辨是非,终招致以邪夺正。所以人要防微杜渐。

6.孔子担心学生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志之,三省吾身,修己以安天下。“天何言哉!”之叹,透露出夫子以天地为心,以苍生为念,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意志。


7.教学生的方法有很多,拒绝教你。这也是教法,是让你自己反省琢磨为什么会如此,从而察知自己有什么过失,或者什么事情没做对,老师不教了。这也是和所谓当头棒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教法。


8.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三年之丧乃人子对父母恩情的自然体现。这个礼重在恩情、亲情,重在心安。暗示了种种文化制度安排,礼乐设施发生的根源,其实都是来自这个内在的人心,是为了让人心安。人情淡薄则礼亦被忽视。


9.问题和思考:

• 你如何理解道听途说这个词?

• 现代社会,你觉得三年之丧这个礼该如何来表现?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2025.1.8 第五十九讲小结

《阳货第十七》

1. 仁、智、信、直、勇、刚这六种德目,如果做到了,还不是君子,关键是这个“好学”二字最为紧要。好仁不好学,好仁,能爱人,自然是美德,但如果不好学,为爱所蔽,不明其理,容易落入可陷、可罔的境地。好智而不好学,以多闻多知,聪明敏捷为美,但不明其理,旁骛外求,终无所得。只有抓住好学这个关键点,才能扩充、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为完美的君子。

2. 《诗经》这部中国保留最早最完整的文学宝典内容极为丰富,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非常值得读。那里边保存了大量的人文、自然、神话学知识与文化信息,特别是形象具体地保存了人恒久美好的思想感情、审美爱好,是活生生的情感史。



3. 《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头两部分篇名,谈夫妇之道的较多,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妇和则父子亲,兄弟睦则家齐。

4. 礼乐的形式当然重要,而且也必须要有,但关键的是内在精神本质。

5. 色厉内荏指内无学养,外表装腔作势的人。孔子把这样的人比喻成穿窬之盗,也就是穿墙打洞的窃贼,内心怯懦。

6. “乡愿”,也称作“老好人”、“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上似乎与人为善,遇到矛盾冲突,他说:不管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他谁都不肯得罪,阿谀媚俗毫无原则,却又装出一副有道德持守的伪君子。他们的言行能欺骗很多人,贼害人们的道德观。

7. 问题和思考:

• 孔子强调好学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强调终身学习。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终身学习的。

• 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周南》、《召南》。《周南》十一首诗,《召南》十四首诗,像著名的《关雎》、《卷耳》、《汉广》都在其中。


主讲老师:魏宇
助教老师:文凌  顾秀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2025春季班课堂笔记 --- 4月12日(第十二次课)

         大家好!四时更替,季节轮回,新年伊始,加拿大经典文化教育基金会的春季国学班也如期开班啦! 4月12日是2025春季国学周末班的第12次课,请家长们来回顾一下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上课内容吧!📖👉 国学启蒙班 今天是2025年春季班的第十二节课。宸宸、思艾、Ian...